• TOC

只看了 llama2,想来别的模型也差不太多。
所谓不本质学习,其实就是只关注具体计算,不去研究啥原理之类的本质问题;大概目标是看完了能用喜欢的语言实现一个自己的 llama.cpp
Transformer 的 参考 blog

整体原理

模型的功能是输入一句话转换成的 $n$ 个 token 数组 $t_0, t_1, …, t_{n-1}$,输出预测的 $n$ 个 token $t_1,t_2,…,t_n$。模型的一个特点是它有记忆,所谓记忆即通过缓存部分中间输出,后续模型运行就不需要重复输入了——即预测好 $n$ 个 token 后,可以在模型里输入新得到的 $t_n$,输出 $t_{n+1}$。
因此实际计算分成两步,第一步姑且叫 fill,第二步叫 generate,实际是同一个模型。在 fill 的时候,输入是 prompt 包括用户输入的 $n$ 个 token,得到第 $n+1$ 个 token $t_{n}$,并把相关记忆缓存住。在 generate 的时候,就是一个自回归的操作,输入之前得到的 token $t_n$,输出新的预测 $t_{n+1}$。这样就能不断输出新的 token,就像模型在说话一样,直到输出代表结束的 token。

  1. fill 的时候
    \(t_1, t_2,...,t_n = predict(t_0, t_1, ..., t_{n-1})\)
  2. generate 的时候
    \(t_{n+1}=predict(t_n)\)
    其实有了 generate 的递推了,第一步 fill 是可有可无的;但是 fill 的计算访存比更高,可以更充分利用算力,所以要有 fill 这步。

token: 单词转换成的无符号数表示
prompt: 提示词,包括系统 prompt 和用户给的 prompt

配置参数

参数 示例值 config.json 含义
$d$ 4096 hidden_size 隐含层维数
$H$ 11008 intermediate_size FFN 中间层维数,具体是 $d\times\frac83$ 对齐到 128
$h$ 32 num_attention_heads 多头注意力的头数
$l$ 32 num_hidden_layers 隐含层层数
$h_{kv}$ 32 num_key_value_heads 多头注意力 KV 的头数(GHA 的时候与 $h$ 不同)
$V$ 32000 vocab_size 词表长度

每个隐含层的参数量大约是 $4\frac{h_{kv}}{h}d^2+3Hd+2d$,输入输出的 token embed 矩阵大小都是 $Vd$。所以一个大模型整体的参数量大概是 $(4\frac{h_{kv}}{h}d^2+3Hd+2d)l+2Vd$。

具体计算

输入是 N 个 token。

tokenizer

分词,从大小是 (V, d) 的 embeding 矩阵里 gather 对应的词向量表示,得到的结果形状是 (N, d)

graph TD
input["input: 'Today is '"]-->|"Tokenizer"| t["[0, 123, 345]"]
t -->|"Gather"| output["hidden_state[N, d]"]

layer

就是 Transformer 里的一个 DecoderLayer。具体组成是两部分,SelfAttentionFFN(FeedFrowardNetwork,也叫 MLP)。
SelfAttention 的操作就是经典的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:

\[Attention(\mathbf{Q,K,V})=Softmax(\frac{\mathbf{QK}^T}{\sqrt{d_k}})\mathbf{V}\]

这里 $d_k=\frac{d}{h}$ 是多头注意力里一个头的隐含层维数。
输入先做 RMSNorm,然后经过 Linear (实际就是 FC)生成 $\mathbf{QKV}$ 。其中 $\mathbf{KV}$ 需要做相对位置编码(RoPE),$\mathbf{QK}^T$ 的结果还要加上一个掩码,以表示输入 $N$ 个 token 是有先后顺序的。结果再做一次 Linear,与输入相加(残差块),就是 SelfAttention 的全部操作了。

\[\mathbf{X}=RMSNorm(\mathbf{X}_{in})\] \[\mathbf{Q}_i=XW_{Qi}\quad W_{Qi}\in\mathbb{R}^{d\times d_k}\] \[\mathbf{K}_i=XW_{Ki}\quad W_{Ki}\in\mathbb{R}^{d\times d_k}\] \[\mathbf{V}_i=XW_{Vi}\quad W_{Vi}\in\mathbb{R}^{d\times d_k}\] \[\mathbf{O}_i=Softmax(\operatorname{MASK}(\frac{\mathbf{Q}\operatorname{RoPE}(\mathbf{K}^T)}{\sqrt{d_k}})\operatorname{RoPE}(\mathbf{V})\] \[\mathbf{O}=concat(\mathbf{O}_i)\quad \mathbf{O}\in\mathbb{R}^{N\times d}\] \[res=\mathbf{X}_{in}+\operatorname{concat}(\mathbf{O}_i)W_O\]

整体计算流图如下

graph TD
in["hidden_state[N, d]"] -->|"RMSNorm"| n["hidden_state[N, d]"]
n -->|fc, dxd| Q["Q[h, N, d_k]"]
n -->|fc, dxd| K["K[h, N, d_k]"]
n -->|fc, dxd| V["V[h, N, d_k]"]
Q --> a["Multi Head Attention"]
K --> a
V --> a
a --> b["[N, d]"]
b -->|fc, dxd| o["O[N, d]"]
in --> add["Add"]
o --> add
add --> res["hidden_state[N, d]"]

多头注意力中的一个头的计算流图是

graph TD
K["K[N, d_k]"] -->|RoPE| Kr["K[N, d_k]"]
Kr -->|KCache| Krc["K[N', d_k]"]
Q["Q[N, d_k]"] -->|RoPE| Qr["Q[N, d_k]"]
Qr --> MatMul
Krc --> MatMul
MatMul --> QK["QK[N, N']"]
QK -->|MASK| QK_mask["QK[N, N']"]
QK_mask -->|Softmax| QK_soft["QK[N, N']"]
QK_soft --> matmul1["MatMul"]
V["V[N, d_k]"] -->|VCache| Vc["V[N', d_k]"]
Vc --> matmul1["MatMul"]
matmul1 --> QKV["QKV[N, d_k]"]

FFN 的部分也很简单,就是一个残差块,里面是三个 Linear 操作。数学上是这样的

\[X' = RMSNorm(X)\] \[Y = X + (silu(X'W_{gate})\otimes(X'W_{up}))W_{down}\]

其中 $W_{gate},W_{up}\in\mathbb{R}^{d\times H}\quad W_{down}\in\mathbb{R}^{H\times d}$

graph TD
input["hidden_state[N, d]"] -->|RMSNorm| norm["hidden_state[N, d]"]
norm -->|fc, dxH| gate["gate[N, H]"]
norm -->|fc, dxH| up["up[N, H]"]
gate -->|Silu| gate_["gate[N, H]"]
gate_ --> Mul
up --> Mul
Mul -->|fc, Hxd| out["hidden_state[N, d]"]
out --> Add
input --> Add
Add --> o["hidden_state[N, d]"]

RMSNorm

全名叫 RootMeanSquare Norm,就是认为输入 $\mathbf{X}$ 的均值为 $0$ 的普通 LayerNorm

\[\bar X=\frac{\mathbf{X}}{\sqrt{\frac1n\sum x_i^2}}\times\mathbf{\alpha}+\beta\]

里头 $\alpha$ 和 $\beta$ 是可训练的,不过 llama2 里 $\beta$ 是 $0$ 。

RoPE

全名叫 Rotray Position Embeding 旋转位置编码,十分钟读懂旋转编码(RoPE)

\[f(x_m,m)=\mathbf{R}^d_{\Theta,m}\mathbf{x}_m\]

这里的 $\mathbf{R}^d_{\Theta, m}$ 是这样的矩阵

\[\mathbf{R}^d_{\Theta, m}= \begin{pmatrix} \cos m\theta_0&-\sin m\theta_0&0&0&\cdots&0&0\\ \sin m\theta_0&\cos m\theta_0&0&0&\cdots&0&0\\ 0&0&\cos m\theta_1&-\sin m\theta_1&\cdots&0&0\\ 0&0&\sin m\theta_1&\cos m\theta_1&\cdots&0&0\\ \vdots&\vdots&\vdots&\vdots&\ddots&\vdots&\vdots\\ 0&0&0&0&\cdots&\cos m\theta_{d_k/2-1}&-\sin m\theta_{d_k/2-1}\\ 0&0&0&0&\cdots&\sin m\theta_{d_k/2-1}&\cos m\theta_{d_k/2-1} \end{pmatrix}\] \[\Theta=\left\{\theta_i=10000^{-2(i-1)/d},i\in[1,2,...,d/2]\right\}\]

其实就是 $d_k/2$ 个旋转矩阵凑一起了。这里的 $m$ 指的是当前 token 的序号,比如 0,1,2,3 等等;在 generate 过程中这个序号也是逐渐增加的。
根据 $\mathbf{R}^d_{\Theta, m}$ 的稀疏性,实际计算可以按

\[f(x_m,m)= \begin{pmatrix}x_0\\x_1\\x_2\\x_3\\\vdots\\x_{d_k-2}\\x_{d_k-1}\end{pmatrix} \otimes \begin{pmatrix}\cos m\theta_0\\\cos m\theta_0\\\cos m\theta_1\\\cos m\theta_1\\\vdots\\\cos m\theta_{d_k/2-1}\\\cos m\theta_{d_k/2-1}\end{pmatrix}+ \begin{pmatrix}-x_1\\x_0\\-x_3\\x_2\\\vdots\\-x_{d_k-1}\\x_{d_k-2}\end{pmatrix} \otimes \begin{pmatrix}\sin m\theta_0\\\sin m\theta_0\\\sin m\theta_1\\\sin m\theta_1\\\vdots\\\sin m\theta_{d_k/2-1}\\\sin m\theta_{d_k/2-1}\end{pmatrix}\]

在实际计算中,输出 $Q$ $K$ 的 Linear 操作已经重排了输出结果的顺序,所以在实际计算中,并不是 $x_0\cos m\theta_0 - x_1\sin m\theta_0$,而是 $x_0\cos m\theta_0 - x_{d_k/2}\sin m\theta_0$

所以实际计算是这样的

y[..., :dk//2] = x[..., :dk//2] * cos_param - x[..., dk//2:] * sin_param
y[..., dk//2:] = x[..., dk//2:] * cos_param + x[..., :dk//2] * sin_param

KV-Cache

在多头注意力的地方,$\mathbf{KV}$ 的输入都有一步 K-cacheV-cache 的操作,这实际上就是大模型所谓『记忆』的地方,不管是 fill 还是 generate 环节,中间 Linear 得到的 $\mathbf{KV}$ 都会缓存到一个地方,然后继续计算的时候是和之前缓存的 $\mathbf{KV}$ 进行 Concat 之后做的。这里的 N' 其实就是 N+lastNlastN 是已经处理的 token 总数。
因为 KV-cache 的存在,随着模型处理的总 token 数增长,cache 需要的空间也是线性增长的,同时这部分计算量是 $2NN'd$ 也是线性增长的,实际上计算访存比是 $1$。这也是大模型优化的一个比较关键的节点吧。

Mask

Mask 的功能是帮助模型了解 token 的时间先后关系,所以实际上只在 $N\ne1$ 即 fill 的时候有用。Mask 矩阵是一个左下角包括对角线都是 $1$ 的矩阵,含义就是后一个 token 知道它自己和之前的 token 的信息,不知道它之后的 token 的信息。

\[MASK=\begin{pmatrix} 1&0&0&\cdots&0\\ 1&1&0&\cdots&0\\ \vdots&\vdots&\vdots&\ddots&\vdots\\ 1&1&1&\cdots&1 \end{pmatrix}\]

Softmax

功能是把一个向量映射成和为 $1$ 的类似概率密度分布的形式。

\[Softmax(x)=\frac{ {e}^{x_i}}{\sum{e^{x_i}}}\]

在实际操作中,会使用更加数值稳定的计算方法

\[Softmax(x)=\frac{ {e}^{x_i-x_{max}}}{\sum{e^{x_i-x_{max}}}}\]

post

后处理有三步:

  1. 第一步是 (N, d) 的隐含层在 $d$ 维度上做 RMSNorm
  2. 第二步是乘一个 (d, V) 维度的矩阵,最后得到的是 $N$ 个维度数是 $V$ 的向量;
  3. 第三步是对输出计算 $Softmax$ ,得到的就是 $V$ 个维度就是概率密度。
graph TD
input["hidden_state[N, d]"] -->|"RMSNorm"| t0["hidden_state[N, d]"]
t0 -->|"FC, dxV"| t1["hidden_state[N, V]"]
t1 -->|"Softmax"| t2["prob[N, V]"]

token generate

概率密度有了,实际上就直接根据概率随机得到一个 token 值就可以了。为了输出的稳定性、计算效率等等因素,还有一些后处理方式:

  1. topK,典型值 20。只取概率最高的 $k$ 个概率,然后重新归一化进行随机
  2. topP,典型值 0.9。将概率从高到低排序,只在前 $p$ 概率里随机,避免随机到小概率事件,导致输出前言不搭后语的。
  3. temperature,典型值 0.9。其实是在上一步的 $Softmax$ 之前做的,就是对结果做一个除法,把值放大一点,这样 $Softmax$ 之后的概率会更集中,也就是文本生成更连续。